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温州KTV招聘网 > 温州热点资讯 > 温州学习/知识 >  为参行“参”通“三”这里是共同决定再实行

为参行“参”通“三”这里是共同决定再实行

2022-07-23 09:42:09 发布 浏览 526 次

为参行:“参”通“三”。这里是共同决定再实行。

秦国攻打韩国的管城,魏王派出军队援救韩国。昭忌对魏王说:“秦国是强国,而韩、魏两国和秦国接壤。秦国不去进攻也就算了,一旦派军队进攻,所进攻的不是韩国,就是魏国。现在幸亏攻打的是韩国,这是魏国的幸运。大王如果救援韩国,那么解除包围的,一定是韩国的管城;招来进攻的,一定是魏国的大梁。”魏王不听信昭忌的建议,说:“如果不借这个机会去营救韩国的话,韩国就会怨恨魏国,它向西和秦国联合起来,这样一来,魏国不就危险了吗?”于是就去援救韩国,秦国果然扔下管城来攻打魏国。魏王非常害怕,对昭忌说:“我没有采用你的计策,结果招来大祸,这该怎么办呢?”昭忌就代表魏王去拜见秦王说:“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听政的时候,是不会用一己的偏见来治理国家的,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魏国,听一听我的意见吧。”秦王说:“你的意见是什么?”昭忌回答说:“请问大王,崤山以东的六国,时而联合,时而分离,是什么原因呢?”秦王说: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。”昭忌说:“天下各国的诸侯之所以联合,是因为大王进攻的国家还没有明确;它们之所以又分裂,是因为大王进攻的国家已经确定了。如今秦国攻打韩国的管城,韩国危险,可是还没有个结果就转而攻打魏国,这样一来,各国的诸侯组织合纵联盟的愿望,没有比这个时候更为强烈了。各国都认为秦国这样攻打索取,肯定不会来支持您。所以我为大王考虑,不如先去制伏赵国。如果制伏了赵国,那燕国也就不得不服从您,楚和齐就无法合纵。如果各国诸侯都争着和秦国对抗的话,那么秦国就要衰弱了。”秦王于是停止了攻打魏国。

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,结果造成被动的局面。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,等到事情的发展已经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,这时候就会慌了神。事情没有变得那么坏还好,如果一下子就不可逆转,那么这些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的人就要自食其果了,只有事实才能够使这些人警醒。

好在魏国还有像昭忌这样的大臣,所以能够暂时免遭战争的祸乱。昭忌劝说秦王,一语道明了战国时期崤山以东六国之间分分合合的原因所在。无论是合纵政策还是连横政策,起到根本作用的还是秦国的一举一动。而六国说客的努力奔走,也对秦国的对外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只是文中的赵国,如果遭到秦国的攻打,还不知道是昭忌为秦国出的主意呢!

魏王欲攻邯郸,季梁闻之,中道而反,衣焦为不申,头尘不去,往见王曰:“今者臣来,见人于大行②。方北面而持其驾,告臣曰:‘我欲之楚。’臣曰:‘君之楚,将奚为北面?’曰:‘吾马良。’臣曰:‘马虽良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用多。’臣曰:‘用虽多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御者善。’‘此数者愈善,而离楚愈远耳!’今王动欲成霸王,举欲信于天下。恃王国之大,兵之精锐,而攻邯郸,以广地尊名,王之动愈数,而离王愈远耳。犹至楚而北行也。”

为焦:衣服起皱纹或卷曲。②大行:大路。

魏王将要进攻邯郸,季梁听说了这件事,半路上就返回来,顾不上舒展开衣服的褶皱,也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,就急忙去拜见魏王,说:“今天我回来的时候,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。他正在向北赶他的车,他告诉我说:‘我想到楚国去。’我说:‘您既然要到楚国去,为什么要往北面走呢?’他说:‘我的马好。’我说:‘马即使再好,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。’他说:‘我带的盘缠多。’我说:‘盘缠即使再多,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。’他又说:‘我的车夫擅长赶车。’这几个方面越好,反而就会离楚国越远了!’现在大王每次行动都想要建立霸业,每次行动都想要在天下取得威信。然而凭借着魏国国力强大,军队精良,而去进攻邯郸,来扩张国家的土地,得到尊贵的名声,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,就离大王所追求的霸业越远。这和那个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是一样的。”

本篇记载了一个成语:南辕北辙。辕向南,辙向北,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,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。季梁所讲述的这个故事,最早形成的成语是“北辕适楚”,后来在流传过程中,人们习惯称之为“南辕北辙”,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“背道而驰”,意义是相同的。

季梁用南辕北辙的道理来劝说魏王要想“成霸王,举欲信于天下”,就不应该“恃王国之大,兵之精锐,而攻邯郸,以广地尊名”,指出魏王这样采用穷兵黩武的方法,就如同南辕北辙的那个人一样,越是努力,反而离目标越远。

季梁为了打动魏王,来了个现身说法,以自己的经历,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,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。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,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,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,从而更具有说服力。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,将一些故事、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,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。

季梁劝说魏王,也是切实站在对方的立场上,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利益考虑,而没有透露出自己的真实目的,这是战国时期那些谋臣策士为了反战而经常采用的游说策略。

信陵君为杀晋鄙②,救邯郸,破秦人,存赵国,赵王③自郊迎。唐雎谓信陵君曰:“臣闻之曰,事有不可知者,有不可不知者;有不可忘者,有不可不忘者。”信陵君曰:“何谓也?”对曰:“人之憎我也,不可不知也;吾憎人也,不可得而知也。人之有德于我也,不可忘也;吾有德于人也,不可不忘也。今君杀晋鄙,救邯郸,破秦人,存赵国,此大德也。今赵王自郊迎,卒然见赵王,臣愿君之忘之也。”信陵君曰:“无忌谨受教。”

为信陵君:名魏无忌,战国时代魏国人,是魏昭王的儿子,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;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魏安釐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;和平原君赵胜、孟尝君田文、春申君黄歇合称为“战国四公子”。②晋鄙:秦国大将,率军围困邯郸,信陵君窃来兵符假传王命救赵,晋鄙不听命被壮士朱亥锤杀。③赵王:赵孝成王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